日期:2025-07-16 访问次数:次
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语言科学研究院)是以语言相关高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交流为核心任务的综合性国际化教学科研机构。学院秉持科学合理的学科布局,既传承弘扬中国语言学优秀传统,又积极借鉴国际语言学先进成果。学院以培养兼具现代语言学专业知识体系与跨学科视野、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核心使命,依托北京语言大学独特优势、丰富多语留学生资源及深厚研究积淀,贯彻“新文科”理念,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前沿技术应用与国际化视野拓展,致力于打造语言学人才培养与科研高地,推动语言学创新发展,服务国家语言战略与社会需求。
PART 1 学院概况
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语言科学研究院)于2024年12月13日由语言科学院、语言学系、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整合组建。学院具备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行“导师制”培养方式,招收“语言学”专业本科生,以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语言资源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语言与人脑科学、语言智能与技术、应用心理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院内汇聚了冯胜利、李宇明、吴福祥、刘利、郭风岚、马秋武、彭恒利、赵日新、卢德平、于水源、司富珍、荀恩东、施春宏、曹文、熊仲儒、张世方、朱艳华、高晓虹、李先银、黄晓东、王莉宁等诸多知名专家及相关教学、研究团队。在语言理论、汉语方言、语言测试、语言政策与标准、语言与脑科学、语言与人工智能、语言与社会文化以及历史语言学、语言资源学、计量语言学、生物语言学、语音学、音系学、语体语法、韵律语法、文字训诂、语言调查与保护等领域成果显著。
学院目前有6个省部级共建基地: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究中心、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中国民族语文应用研究中心、考试安全研究中心、北京市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处;2个学术期刊编辑部:《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中国语言学报》)北京编辑部;2个实验室:语言科学实验室(院企语言研究联合实验室)、生物语言学与脑科学实验室。
学术期刊
PART 2 本科教育改革与成效
1.“三位一体”知识根基:语言学+跨学科+强外语
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拥有全国首批获批的“语言学”本科专业(专业代码:0502100T),该专业所属学科大类为“外国语言文学”。语言学本科专业以科学合理的学科布局为指导原则,在弘扬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传统特色的同时,合理吸收国际语言学学科发展的成果经验,以培养具有完备现代语言学知识结构的语言学专门人才和跨学科视野的、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在人才知识结构塑造方面,以“语言学+跨学科+外语”为目标特色,核心专业课程与国际知名大学语言学系专业课程完全接轨,同时在高年级阶段开设特色型交叉学科选修课程,如语言学与脑科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前沿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课程。学院打造《神经语言学》《语言与人工智能》《语言、数学与逻辑》等前沿交叉课程群,系统构建“语言学+脑科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模块,着力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与多元研究方法。在外语能力训练方面,除核心课程用英文授课外,还开设有足够量的外语技能训练课程,学生在毕业时将具备与外语专业同等水平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学生可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专业四级及八级考试。
语言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学生在生物语言学与脑科学实验室进行脑电实验
2.师资实力彰显:科研成果+社会服务
学院师资队伍展现出强劲的科研动能与丰硕的成果转化能力。自2022年以来,学院科研工作呈现量质齐升态势:累计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课题及产学研横向项目40余项,立项校级科研项目多项;正式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及教材32部;在SSCI、C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学院教师团队学院教师团队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语言文字接触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国家安全视域下的边境语言规划”“边疆地区语言能力现代化”等前沿领域开展系统性研究。相关成果形成政策咨询报告近30篇,其中15篇获省部级以上单位采纳,1项发明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主导制定语言服务领域国家标准6项,充分彰显学术研究的社会服务价值。
学院秉持开放办学的理念,着力构建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2022年至今,累计主办/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及高端讲座百余场,形成多个品牌学术活动:持续开展"乔姆斯基研究所系列讲座""章黄学派语言学论坛""语言科学大家谈"等学术沙龙;成功举办句法制图国际研讨会、当代音系学理论创新研讨会、语言教学与研究国际论坛、韵律语法研究前沿工作坊等专题学术会议,有效提升了学院在语言学界的国际影响力。
第四届语言教学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首届当代音系学国际研讨会
3.导师制培养模式:学术领航+个性化成长
学院全面实行“导师制”培养方式,有条件的教师除承担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指导工作外,还分担本科生的学业导师和人生导师工作任务,为学生学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提供近距离的指导。在导师引领下,本科生深度融入科研实践:参与田野调查、史料挖掘等基础训练,并直接投身高水平科研项目,成效斐然。2020级梁昱同学本科参与导师项目,成果衍生论文发表于语言政策顶级期刊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SSCI一区),其毕业论文获评北京市优秀毕业论文;2022级杨飞扬同学融合语言学与AI技术,构建“汉-赫哲语句法对译数据库”,获国家级大创优秀结项及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2023级戚睿盈同学大二即在国内心理学顶级期刊《心理学进展》发表论文,获国家级大创优秀结项、"青创北京"2025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选赛一等奖。
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
卢德平教授“高等教育去层次化”事迹
在《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发表
4.国际化培养体系:国际课程+校际交流
学院与国际语言学界有着密切的合作与交流。目前已经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语言学系、瑞士日内瓦大学语言学系、匈牙利罗兰大学语言学系等国际知名大学的语言学系就学生交换学习等事宜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学院大力推进国际化教学,不仅聘请了多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深厚学术造诣的外籍教师,还实现了核心课程的全英文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沉浸式的英语环境中汲取专业知识,提升国际竞争力。此外,学院教师积极投身于国际交流活动,多人前往海外知名学府开展学术访问,与国际同行深入探讨前沿学术问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教师赴海外开展学术访问
在学生国际交流方面,语言学专业共有 2 名学生前往曼彻斯特大学、1 名学生前往澳洲麦考瑞大学交换学习,同时接收 1 名来华留学生跟班学习。毕业生升学成绩优异,多人获得伦敦大学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拉夫堡大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的录取通知,涉及语言学、教育学、媒体与传播学等多个专业。
2021级语言学专业本科生林子荀、张博邈
赴曼切斯特大学交流学习
PART 3 学生学习体验
语言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 100%,平均升学率 60%,众多学生升入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每年本科生发表论文数量保持在4-5篇,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青创北京”挑战杯等竞赛中屡创佳绩,彰显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创新能力。
语言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升学去向一览
学生在校期间,学院通过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学生打造多样的成长平台。组织本科生积极参与大型活动和校园集体活动,开展阅读活动、学风建设活动、学术科研活动、文体健康活动、经验分享活动、劳动实践活动、特色主题班团日活动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019级本科生邢心艺
参与冬奥会志愿服务工作
2020级本科生任雯、张达
参与建党百年庆典活动合唱团
2021级本科生孙渌桐
参与2023年中国服务贸易交易会志愿服务工作
2022级本科生苏禹霏
参与第十六届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志愿服务工作
本研学生参与乔姆斯基教授线上做客
“超越语言的边界:与大师面对面”活动
本研学生参与新生引航暨元旦晚会
本研学生参加“语通未来,职引新程”
系列讲座/沙龙:“我们在哪里?现在与未来?——语言学人与企业家的对话”
PART 4 优秀学生代表
邢兴艺
语言学专业2023届毕业生,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2021年担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广场献词团成员,2022年担任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本科就读期间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发表论文2篇,多次参与系级校级学术会议及竞赛活动。曾担任校团委学术教育中心部长、语言学系学生会主席、班级学习委员等职,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语言大学五四青年奖章、校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等荣誉。
梁昱
语言学专业2024届毕业生,现为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2024年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论文、青年五四奖章、连续两年获校级三好学生、之语杯“青年学术榜样”等荣誉。至今已发表SSCI一区论文一篇(一作),CSSCI论文两篇(二作),普刊两篇(一作)。
董俞波
语言学专业2025届毕业生,现推免至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期间获北京语言大学综合一等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等荣誉;曾担任语言学系团总支副书记及团学活动部部长,组织策划多项文体与实践活动;曾参与“挑战杯”竞赛及大创项目,聚焦语言认知与语言学线上实证平台调研;曾发表心理语言学相关论文,探究双语认知优势效应。曾负责2024中关村论坛、第16届北京语言学会年会、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
学院微信公众号
团学公众号-言科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