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8-27 访问次数:次
2025年8月24日,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章黄学术理论研究所主办的“出土文献语法”工作坊在北京语言大学综合楼1211会议室举行。
本次工作坊由章黄所所长冯胜利教授主持。首先,冯教授介绍了本次工作坊的主题报告人与特邀嘉宾;其次,冯教授代表章黄学术理论研究所为白右尹研究员颁发了章黄所兼职研究员聘书;随后,由章黄所2025年访问学者暨兼职研究员、现任捷克科学院亚非研究所台湾中心的特约研究员白右尹做主题报告。
冯胜利教授为白右尹研究员颁发聘书
为促进相关前沿问题的深度交流,主办方特邀长期从事古代音韵和古汉语语法研究的多位学者参与学术讨论,与会嘉宾包括:天津大学施向东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华学诚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洪波教授,北京大学胡敕瑞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赵日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立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齐元涛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魏兆惠教授,天津大学李春艳教授,天津大学陈鑫海副教授,天津大学白晨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赵璞嵩副教授,天津大学朱生玉博士,北京语言大学龚澍潇博士。章黄学术理论研究所王丽娟副教授、苏婧博士(线上)、王鹤凝博士以及章黄所全体在读硕、博士生参与活动。
现场讨论
白右尹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战国出土文献中‘吾’‘我’的领格用法之别”,该研究从战国楚简用字情况切入,描写了先秦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吾”“我”在领格位置上的分布差异,并结合韵律、语体给出解释。
首先,在战国出土文献中,领格人称代词用“吾”是无标记的,“我”做领格有几个特征:(1)施事者地位较高,如“天神”、“君王”;(2)用于对神的祷告词、国与国间的外交辞令等;(3)文本体裁上多为拟古作品、记叙文类。
其次,在战国出土文献东土文字系统中,“”字形兼用于记录“吾”或“乎”。核心音节前做主格或领格,否定句动词之前做宾格;核心音节后或动词后则为虚词“乎”。这就说明,“吾”与“乎”虽然句法功能不同,但韵律性质相似,亦即这些结构中的“吾”和“乎”均为韵律上相对较弱的成分,进而相对突显核心音节。
白右尹研究员做报告
白右尹研究员的报告引发了现场学者的热烈讨论。洪波教授认为,“吾”“我”之别应置于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整个系统中讨论,如“予、朕”等都需一并考虑。此外,除了语体,“吾”“我”还存在其他对立:(1)“吾”要求有具体说话对象,而“我”无此要求,可虚指我方;(2)战国文献中“吾”为包括式,相当于今天北方话的“咱”,而“我”为排除式,“吾子”取相亲之义,亲近义即由“吾”而来。《诗经》不用“吾”,安大简有一例,可能是例外。
冯胜利教授据此提出几个值得后续思考的问题,如:先秦汉语一共有多少人称代词?是否每个代词都有语体属性?几个不同的第一人称代词之间是否为共时关系?若有时间先后问题,时间和语体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因为人称代词与称谓词语在对话中的选择有语体要求,如北京话中子女背称父母为“他/她”是很不礼貌的说法,背称也应称呼“爸爸/妈妈”才合乎语体。
王立军教授指出,“吾”“我”之别存在的例外,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在处理战国出土文献时,会遇到文献语言时间、地域不同质的问题,如中原语言进入楚地文献,一部文献中的语言便会有不同来源,这一问题也需要特别关注。
华学诚教授从论文写作发表的角度强调了应对“吾”“我”相关的前人研究观点加以评述(如王力、高本汉等人的研究),而且讨论历史语法不能跳过传世文献(经学文本不容篡改),至少应该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加以对比。
施向东教授认为,白右尹研究员处理文献语言做到了断代分析,西周与战国不混同,材料上下足了功夫。其次,祭祀等庄重场合使用典雅体“我”,是有解释力的。施教授进一步指出语言、文字之间关系复杂,存在同一词汇古今用字变易的情况,汉朝之后歌部字“我”失去韵尾,鱼部字“吾”元音高化,现代汉语中的“我”实则对应古代汉语的“吾”。
赵日新教授通过现代汉语方言说明了人称代词的复杂性,如吴语某方言中存在写作“朕”的第一人称代词,据曹志耘教授的研究,“朕”本是“是我”的合音,类似的合音情况也存在于徽语中。
齐元涛教授就“石鼓文”人称用法提出了疑问,《诗经》中用“我”而无“吾”,石鼓文用“吾”,这似乎是例外,而出土文献中反映出“吾”的出现晚于“我”,那么是否可能用已有材料断定“石鼓文”年代。
白晨副教授谈及日语中第一人称的四种说法之间的谦卑对立,用跨语言对比的方法,为“吾”“我”的语体之别提供佐证。对此,冯胜利教授建议基于“形式—功能对生律”考察人称代词的节律长短与谦敬程度之间的关系。
陈鑫海副教授引用龚煌城汉藏同源词研究的观点:“吾”是汉藏同源词,“我”不是,由此推论“我”来自东夷集团语言,其后语言接触而融入华夏语言,西部镐京周人所说的“吾”为本族词汇,周人将外来的“我”与“吾”对立拉距,用作庄典语体。
赵璞嵩副教授指出,白老师基于出土文献材料讨论“吾”和“我”的用法之别,对于以往依据传世文献的相关研究非常有启发。与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语体和韵律可以作为判定出土文献性质的两个重要标准。
与会嘉宾
白右尹研究员的报告基于扎实标注的出土文献材料,从新的理论视角讨论了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句法、韵律、语体之别,让我们看到先秦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仍有广阔的探索空间。最后,冯胜利教授代表章黄所再次感谢主讲人带来的精彩学术报告,并感谢所有现场师生的积极参与和深入讨论。“出土文献语法”工作坊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让我们期待章黄所更多精彩的学术活动,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学院微信公众号
团学公众号-言科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