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7-21 访问次数:次
2025年7月12–14日,由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章黄学术理论研究所主办的《中国语言学报》编委年会暨第三届中国语言学前沿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国内外60余名学者齐聚一堂,一方面围绕语言学本体研究中的音系、词法、句法、语义、语用问题以及语言学与脑科学、神经科学、声学、大语言模型的交叉研究分享前沿成果、展开讨论,体现了语言学研究的多元性与交叉融合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与会嘉宾结合时代背景、学界现状与语言学各类刊物的办刊经验,为《中国语言学报》(JCL)期刊建设建言献策,提出了诸多富有启发性的意见。
开幕式由JCL现任联席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冯胜利教授和澳门大学徐杰教授主持。
首先是北京语言大学段鹏校长致辞。段校长指出,《中国语言学报》秉承将中国语言学研究成果推向国际语言学前沿的宗旨,经过5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早已成为国际语言学界了解中国语言和中国语言学的重要窗口。
北京语言大学段鹏校长致辞
随后,《中国语言学报》荣誉主编王士元先生和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院长曹文教授致辞。王先生回顾了《中国语言学报》的创刊历史,说明其建刊初衷是建立一个实现西方语言学与中国语言学沟通了解的渠道,表达了对《中国语言学报》发展前景的殷切期望与坚定信心。曹教授谈到本次大会对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的意义,表达了对王士元先生由衷的敬意,并预祝本届会议圆满成功。
《中国语言学报》荣誉主编王士元先生致辞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院长曹文教授致辞
大会合影
北京语言大学冯胜利教授、澳门大学徐杰教授主持开幕式
本届研讨会邀请了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贝罗贝教授、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北京大学蒋绍愚教授、台湾“中研院”曾志朗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黄居仁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李亚非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吴福祥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马秋武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洪波教授做学术报告,内容涉及汉语的词汇学与词汇化问题、语义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汉语词汇的双音化、《朱子语类》与宋代语言、语言发展的预测性大脑、感官词汇与语料库驱动的研究、动词拷贝式、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天津话的连读变调、语气副词类话语标记的产生途径等主题。
贝罗贝教授做了题为《A new look at lexicology and lexicalization in Chinese》的特邀报告。报告指出,过去五十年汉语词汇学与词汇化研究相对边缘,缺乏关联与系统视野。这一局面部分源于 “词”“词汇化” 等术语定义在学界存在分歧,例如对 “词汇化” 就有 “语法化逆过程” 和 “短语转化为词项机制” 等不同理解,而汉语屈折形态贫乏的特点更增加了整合这些观点的难度。 贝罗贝教授做特邀报告 题目:A New Look at Lexicology and Lexicalization in Chinese 陆俭明教授做了题为《语义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特邀报告。报告指出,语义关系遵循语义和谐律与关联性原则,前者体现在句式整体与成分、内部词语、外部词语及前后句式间的语义和谐,且具有普遍性,而关联性原则是其机制,源于客观世界的联系,核心为因果关系。 陆俭明教授做特邀报告 题目:语义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王宁教授做了题为《论汉语词汇的双音化》的特邀报告。报告指出,汉语词汇历经原生、滋生、合成三阶段,双音合成始于魏晋且至今高产,这是因区别律下单音节区别功能饱和,而双音节区别能量更大,也是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折的标志,与当时文化特点相关。双音化使词汇表达更细密、系统更严密,其结构分析需融入意义因素。 王宁教授做特邀报告 题目:论汉语词汇的双音化 蒋绍愚教授做了题为《〈朱子语类〉与宋代语言》的特邀报告。报告聚焦《朱子语类》这部宋代重要文献如何反映宋代语言,从其语言本身、版本情况、词语相关问题及语法特点四个方面展开讨论。通过对这几方面的剖析,深入探究了该文献所呈现的宋代语言面貌。 蒋绍愚教授做特邀报告 题目:《朱子语类》与宋代语言 曾志朗教授做了题为《A Predictive Brain for Language Development》的特邀报告。受王士元教授观点启发,曾志朗教授从个体发生学的角度,通过 fNIRS 等技术研究发现6 个月婴儿的预测性神经信号与 12、18 个月的表达性词汇能力正相关,早期共读经验可通过增强该信号促进词汇发展,还探讨了父母与 12 个月婴儿共读时的对话式阅读策略。报告回顾了实验室在婴儿脑发育及经验依赖 / 独立学习方面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指出这一领域仍需深入探索。 曾志朗教授做特邀报告 题目:A Predictive Brain for Language Development 除了特邀报告外,本次会议还邀请了专家做专题报告。 黄居仁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感官,认知,与语言:感官词汇与语料库驱动》,指出感官是认知基础,而汉语语言学近年才深入关注感官与语言的互动,其聚焦联觉、感官强度与运动常模、具身度三个议题,强调感官词汇的重要性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究的科际整合特性与解释力。 李亚非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咱也说说动词复制》,他谈到现有形式语法框架下用成分移位分析 “唱歌唱得很好听” 这类动词复制句式存在不足,其从连动式角度结合普遍语法 - 象似性界面理论,提出象似性可弥补普遍语法内在缺陷,以统一分析该句式的语法特征。 黄居仁教授、李亚非教授做专题报告 吴福祥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如何识别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他指出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近年受历史语言学界关注,学者们对此提出诸多理论并探讨识别方法,他结合了中国境内语言事实,在前人基础上讨论相关判定方法。 马秋武教授的报告题目是《The Paradox of Tianjin Tone Sandhi: A Stratified HS Account》,他指出天津方言存在双音节和三音节声调变调现象,其中三音节双向变调的音系不透明性被称为“天津声调变调悖论”,通过提出分层和谐序列化理论,依据中间声调类型划分结构并调整制约条件排序,成功解决了这一悖论。 洪波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征派与浮现:话语标记产生的两种途径》,他提到汉语语气副词属于话语标记,可分为重读和弱读两类,功能各异且来源不同,并以 “确实”“简直”“都”“特么” 等为例,探讨其产生的两种途径。 吴福祥教授、马秋武教授、洪波教授做专题报告 12日下午的《中国语言学报》发展座谈会上,JCL北京编辑部赵晴编辑详细介绍了刊物的发展情况,并特别提到《中国语言学报》自2025年起参与Project MUSE主导的S2O项目,自第53卷第1期开始,刊发文章转为开放获取。随后,李亚非教授介绍了《中国语言学报》的特别栏目“Insight(洞见)”,该栏目致力于推动汉语语言学的新材料、新观点、新思想快速面世,并欢迎广大学者积极投稿。全体与会嘉宾畅所欲言,针对目前《中国语言学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与会学者听会 自2024年起,《中国语言学报》编辑部为做出突出贡献的审稿专家授予荣誉证书,以感谢审稿人一直以来在稿件评审中付出的努力。在本届会议的优秀审稿人证书颁发仪式上,主编冯胜利教授、徐杰教授表达了对81位优秀审稿专家的感谢,并为在场的13位优秀审稿专家一一颁发了荣誉证书。 《中国语言学报》主编与在场优秀审稿专家合影留念 13日上午的《中国语言学报》编委内部讨论会上,徐杰教授和冯胜利教授向各位编委汇报了过去一年《中国语言学报》的发展情况。2024年,《中国语言学报》顺利完成了第53卷1、2、3期以及JCL第30部丛书的出版工作。北京编辑部、澳门编辑部分别通过北京语言大学章黄学术理论研究所公众号“章黄学理”和澳门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公众号“镜海语言学”进行新刊推广,从52卷第3期开始增加长摘要推广。2025年1月15日,《中国语言学报》联合《语言战略研究》、《实验语言学》、《南开语言学刊》、《韵律语法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章黄学术理论研究所、南开大学语言研究所等单位采用网络会议形式召开了“拉波夫教授追思纪念会”。随后,各位编委基于12日发展座谈会上与会嘉宾提出的办刊建议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语言学报》编委内部讨论会合影留念 会议闭幕式由澳门大学徐杰教授主持。徐杰教授首先向来自海内外的各位前辈与同行致以诚挚谢意,认为会议期间的每一场学术报告都堪称学术盛宴、引发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与深度互动。最后,徐杰教授代表本届会议组委会感谢会务组所有老师和同学在酷暑天气下的辛勤付出,并宣布2025年《中国语言学报》编委会年会暨第三届中国语言学前沿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 回首过去,2020年首届《中国语言学报》编委年会暨中国语言学前沿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时隔五年,第三届《中国语言学报》编委年会暨中国语言学前沿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又回到北京语言大学召开,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次会议既是对中国语言学前沿成果的充分展示与探讨,同时也为《中国语言学报》的发展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祝愿中国语言学研究在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传承百年学术积淀,积极响应时代需求,在理论建构与应用探索中不断突破,与此同时,也祝愿《中国语言学报》未来能以更高远的学术视野和更开放的交流姿态,刊发更多具有原创性和学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引领中国语言学再创新高。 会后,作为《中国语言学报》的创始人,王士元先生特致信主办方,感谢会议筹备团队的辛勤付出,并表达了对期刊未来发展的深切期望。他欣慰地看到期刊在新的领导团队带领下不断进步,也特别感谢段鹏校长、曹文院长等北语领导对期刊工作的全力支持。他强调,中国语言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脉络,需继续深入探索并加以弘扬。正如他在1973年《中国语言学报》创刊词中所写:“These two fields, Linguistics and Sinology, flow together in their concern with the Chinese Language. The central questions on the language remain the same: its structure, its ontogeny, and its phylogeny,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hinese Language on the one hand, and Chinese thought, literature, and social systems on the other.”这份穿越半个世纪的学术信念,今日仍在延续与发扬。
学院微信公众号
团学公众号-言科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