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5-21 访问次数:次
近日,为加强北京语言大学双一流建设,打造“三强三新”学科构架,推进“语言科学”课程体系建设及专业高质量发展,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语言科学研究院)召开了“语言科学——内涵与外延”研讨会。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党委副书记魏晖、科研处处长黄伟、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黄拾全出席。应邀到会的校外专家有:江苏师范大学杨亦鸣教授、北京大学孔江平教授、复旦大学陈忠敏教授、社科院语言所李爱军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袁家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许小颖副教授、北京海天瑞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语言学家郝玉峰博士;北语校内专家有:李宇明教授、冯胜利教授、彭恒利研究员、杨尔弘教授、江新教授、施春宏研究员、荀恩东教授、张劲松教授、张世方研究员、朱艳华研究员、李先银研究员、黄晓东研究员、陈傲教授等。此外,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院长曹文、党委书记赵璞、副书记张程和副院长熊仲儒、刘晓海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院长曹文研究员主持。
段鹏校长在致辞中强调了语言科学在北京语言大学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他向专家们介绍了北语的“三强三新”学科建设体系,并指出,我校语言科学研究实力强劲,但由于尚未成为一级学科,还需进一步发挥其对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作用。他代表北语热烈欢迎各位专家为语言科学的学科发展建言献策,并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研讨会以类似沙龙、圆桌会议的形式进行,与会专家围绕语言科学的学科定位、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相关主题展开了充分交流。
研讨会 上午场
陈忠敏教授指出,语言学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研究工具和手段发生巨大变化。当前语言学研究应明确核心内容、完善知识体系,重视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同时,现有语言学课程需改革,师资培养也面临挑战,应适应发展趋势,结合我国人才需求探索解决方案。
孔江平教授从语言学动态、研究方法、社会需求等方面阐述了语言科学的内涵和外延。随时代发展,应重视语言发展规律,同时兼顾社会需求,高校应据此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此外,运用人工智能对少数民族语言开展保护性研究,在实践中探索语法演化等理论问题。
杨亦鸣教授对语言的科学本质进行了论述,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语言科学的外延边界。语言科学的本质就是语言学,是科学的语言学。应着重探索人类语言的使用、变异、产生过程,探讨其与大脑、进化之间的关系。从外延上看,语言科学应涵盖从分子到行为、从人工到计算机再到大语言模型的所有与语言相关内容。此外,语言科学专业应分方向设置课程,重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李爱军研究员引用吕叔湘先生提出的四种关系,即“中和外、虚和实、动和静、通和专”,阐述语言科学学科建设的方向。语言学侧重传统语言系统研究,语言科学更关注跨学科研究,强调对社会的赋能和满足社会重大需求。当前语言科学研究重视多模态语言,与人工智能紧密结合。
袁家宏教授表示目前对“语言科学”英文翻译中science单复数的使用存在争议,这体现了对学科的不同理解。语言科学交叉研究范围广,涉及认知、心理、计算机等多领域。我们应坚持语言学立场,合理借鉴新技术和模型。从人才培养角度看,语言学学科的门槛相对较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均可申请博士学位。与此相关,课程体系建设面临选择难题。
郝玉峰博士结合多年的行业经验,对语言科学的本质与外延进行了论述。语言科学应关注语言本质、结构等方面内容,其研究对象涉及语言系统、行为、大脑、社会学等。从外延角度来看,研究范围涵盖个人、群体语言,语言与技术、文化的关系。语言科学的应用领域涉及教育、医疗、认知科学等。此外,需加强对数据的关注与评测。语言科学的课程设计中要合理分配科学与工程内容的比例。
张劲松教授对语言科学与传统语言学进行区分。在研究对象上,语言科学除本体外还应纳入认知等内容;方法论上,更注重实验、量化和建模。北语创办语言科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语言学前沿研究的人才。该专业学生应具备文理交叉能力,掌握现代技术,如数学建模和计算机编程,同时拥有扎实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此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应兼顾学术研究与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
施春宏教授认为语言科学包含科学、技术、工程三个层面。一方面要将常态语言学研究科学化、技术化、工程化,另一方面要让当代科学技术工程的前沿观念和方法融入语言学研究。语言科学的外延涉及认知科学、数据科学、社会科学等交叉领域,形成超学科性质的研究领域。学科建设以问题导向和需求驱动为原则,思考语言科学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调整的作用,推动学科发展并为国家和世界发展做出贡献。
李宇明教授从语言学发展困境的角度对语言学发展方向、语言科学建设进行了论述。目前语言学面临找不到社会抓手和停泊点的问题,在语言教学、信息处理等领域的作用受到大语言模型冲击,与其他学科交叉时也未得到足够重视,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缺乏明确的支持方向。语言学应走出传统框架,研究碳基生命与硅基生命相关的语言问题,参与解决人类科学面临的问题。同时,要关注国家发展需求。
研讨会 下午场
黄伟研究员围绕语言科学的定义、学科属性及专业建设等进行了论述。他认为语言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但具有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学科的交叉性。当前语言学相关专业存在课程繁多、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等问题。因此,建议明确专业方向,优化课程设置,探索本硕博贯通机制,吸引有学习动机的学生,推动语言科学专业发展。
刘晓海副研究员的发言涉及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优化调整及语言科学学科建设两个角度。他转述了教育部推进会议精神。同时,他认为语言科学学科建设需与现有学科进行区分,突出特色,以提高评审的成功率。
张世方研究员认为语言科学的核心依然是语言本体,语言科学应基于语言本身展开研究。在学科建设方面,要有需求驱动和问题导向的课程设置理念,课程应面向社会需求,帮助学生就业。同时,他引用李爱军老师提到的吕先生的四种关系(中外、虚实、动静、通专),认为以此为指导可优化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
李先银研究员从语言科学的学科建设、技术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几个方面发表看法。他认为,语言科学与传统语言学的关系需明确,其发展应适应技术迭代与社会需求。在技术应用方面,当前人工智能对话系统虽有进步,但在情感互动、社会因素融入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语言学者需参与改进。学科建设方面,本科阶段应注重语言本体教学,结合工具性与思维性课程,培养研究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人才。
彭恒利研究员针对语言科学的内涵外延、课程设置及发展方向等提出以下观点:一是理论与应用需并重,既要探索理论创新,也要回应社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课程设置应“精基础、宽方向”,注重基础课程的精炼与选修课程的多样性;三是结合国内外经验,突出北语的语言科学优势,避免大而全,扬长避短,打造特色学科。
江新教授指出,语言科学应涵盖语言的本质、结构、功能、演变规律及认知机制,强调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交叉学科的重要性。课程设置需分模块设计,注重基础课程、方法训练与应用领域。北语需整合不同学院的课程资源,避免重复开课,同时加强统计学等基础课程建设,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陈傲教授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两方面发表了看法。学科建设方面,语言学与心理学、病理学、音乐学等交叉紧密,但是目前中文领域的转型相对滞后。语言学训练的不足限制了研究深度,新技术的引入应考虑是否更加深入地回答了未解的学术问题。人才培养方面,需明确学科代码,破除固有障碍,加强学生的学科认同,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许小颖副教授分享了对语言学研究和课程设置的体会。她提到,AI技术的发展并不会让语言学家的工作被取代。中文系教师应专注于中文研究,结合具身认知理解语言,关注跨文化语境中词汇的多样性。课程设置方面,应重视学生兴趣和自主建构能力,鼓励本科低年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培养其研究能力。
熊仲儒教授介绍了我校语言学本科专业的设计思路和理念。语言学本科专业对标国际顶尖大学,以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仅招收理科生,强调语言与人脑的关系。整体而言,学生、师资、课程与学科建设均围绕语言学专业展开,力求打造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
朱艳华研究员提出语言科学专业应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与研究基础,可重点关注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与能力测试系统建设和针对性研究,加强应急语言服务与民族语言资源建设,以及语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
杨尔弘教授的发言涉及语言科学的内涵、学科定位及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她认为语言科学的定义和知识体系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逐步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术和技术环境。
黄晓东研究员谈到了语言科学人才的培养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应注重文理兼通,学生需具备编程等技术能力,同时夯实语言学本体基础。培养标准可参考学生能否独立调查一门语言或方言。他还提议实行本硕博贯通机制,减少培养成本,保持学习连贯性。
冯胜利教授认为,当前人类文明处于重大拐点,语言学既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语言学需顺应技术潮流,同时保持自身特色。应结合国际视野与本土文化,注重思维训练和人才培养,而不仅是技术传授。同时,应抓住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推动学科突破性发展。
魏晖副书记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一是语言学科发展受到如何看待语言等观念的影响;二是语言科学要关注国家、社会和个人需求;三是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如何发展。概括起来就是:语言观念要优化,语言科学要普及,语言教育要变革。特别是针对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由3个完全性质不同的机构组建而成,要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推动语言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推动语言教育变革,既要培养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少而精的本硕博贯通培养),也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大量语言工程人才(以本科、硕士为主)。
本次座谈会聚焦“语言科学”学科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众多专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术思想得到充分的碰撞交流,为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语言科学研究院)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参考与指导思路。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语言科学研究院)将开展并加强语言科学学科建设,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力争在人才培养、科学科研创新方面有新的更大作为。
学院微信公众号
团学公众号-言科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