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语言浇灌友谊花——我院博士研究生陈德林做客央视《互鉴》栏目

     日期:2025-04-26      访问次数:

2025年4月17日-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同柬埔寨领导人共叙友谊、共谋发展。中柬两国是传统友好邻邦,是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铁杆朋友。中华文明和高棉文明跨越历史长河相映生辉、历久弥新。近年来,双方在人文交流领域取得了高质量、高水平的长足发展,而青年在其中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传承作用。下面,让我们跟随我院柬埔寨博士研究生陈德林同学,在中柬文化的对话中感受文明交融互鉴的魅力,品味“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东方文化智慧。


陈德林同学在央视时事谈话《互鉴》栏目现场



西哈努克太皇创作的《怀念中国》连接了中柬两国的情谊,朴实的歌词、优美的曲调,道出的是中柬铁杆友谊的真谛。陈德林在《互鉴》节目现场深情演唱了这首歌。

点击播放视频


中柬两国在祈福避祸方面有一些各具特色的习俗。比如,中国人认为红色是吉祥的象征,火能驱灾辟邪。而陈德林向我们介绍了在柬埔寨的文化中水则具有驱邪、净化和祝福的作用。在节目现场,嘉宾们还通过“快问快答”的形式为我们一一呈现了柬埔寨在饮食、艺术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点击播放视频



陈德林,柬埔寨华裔,1997年出生于柬埔寨暹粒。本科就读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汉语言专业,现在是我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中文学习缘起于文化根源的觉醒


童年时期的陈德林就读于柬埔寨的法柬双语学校。每逢看见家中悬挂的汉字对联时,他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便开始萌动。那些红纸上的笔墨丹青,即使当时未能识读,仍让他执着地握着毛笔反复临摹,任由墨香浸润整个童年。真正促使陈德林叩响中文之门的转折发生在中学时期。作为第三代华裔,他深切意识到语言是文化传承的命脉,便毅然转到华文学校就读。这个决定不仅开启了他系统化中文学习之门,更让他读懂了源自《论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句箴言中“追远”二字的含义:那是临摹的笔画里,承载着的先人渡海谋生的坚韧;是每一个习得的汉字中,凝结着的文化传承的嘱托。正是这份对文化源流的敬畏,化作了他钻研汉语的动力。我院赵日新教授作为陈德林的导师,评价他是一位对华友好的优秀学生,学习自觉认真,视野开阔,成绩也特别突出。他的博士论文聚焦于柬埔寨金边潮州话的语音研究,通过系统描写、对比总结等方式,全面深入地对柬埔寨汉语方言进行了研究,以语言为桥,为中柬友好往来贡献了力量。



中柬文明摆渡人的十年见证


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使者,陈德林的生命轨迹在2014年划出璀璨一笔——手持中国政府奖学金踏上祖辈故土,用十年光阴完成从本科到博士的三级学术跨越。期间,他先后参加了“第四届中柬文化交流论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2024世界中文大会”“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北京论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开幕式”“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等众多人文交流活动及学术会议。这非凡的十年,他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恰似打开了一扇观察文明发展与演变的万花筒:既见证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从现金社会向扫码支付的无缝转型,更在每日往返的北京地铁里,触摸到17条钢轨生长为27条动脉的城市脉动。陈德林参加2019年国庆观礼的震撼犹在眼前,他说当五星红旗方阵走过天安门时,忽然读懂了自己双重身份的特殊使命:既是高棉的微笑,又是华夏的血脉。他在硕士论文文献中发掘的《真腊风土记》,那些沉睡七百年的吴哥叙事,最终在西索瓦·特索王子的鼎力支持下,化作了中柬人文交流年的舞台史诗。



从懵懂临摹到系统研习,从描画字形到领悟精髓,陈德林的中文学习之路恰是文化寻根的启蒙之旅。那些曾经陌生的方块字,终将编织成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十年间,这位华裔青年已成长为中柬两国人文交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陈德林认为,文明对话终究不是博物馆里的青铜器,而是流动在当代青年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中柬友谊的故事,正在他们这代人的书写中绽放出新的绚烂华章!

  • 联系电话  : 010-82303926
  •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 邮编  :100083
  • 学院微信公众号

    团学公众号-言科青语

    Copyright © 2025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