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我院承办的“世界濒危文字资源保护与文明交流互鉴”主题论坛召开并发布《安阳倡议》

     日期:2025-04-23      访问次数:

4月20日下午,由北京语言大学和安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PLIDAM研究所和瑞士日内瓦大学法语语言与文明学院协办,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承办的“世界濒危文字资源保护与文明交流互鉴”主题论坛在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期间成功举办。会上正式发布了《数智时代世界濒危文字资源保护之安阳倡议》。


  


中国辞书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法国教育部首任汉语总督学、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白乐桑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Thomas Mullaney (墨磊宁)教授,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PLIDAM研究所所长Thomas Szende教授,瑞士日内瓦大学法语语言与文明学院Laurent Gajo 教授,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北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双新教授,日内瓦大学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中心高级顾问、远程教育与数字语言教学专家王珏博士,美国濒危文字项目负责人Tim Brookes先生在论坛上分享了他们在世界濒危文字保护领域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探索和新成果。论坛由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副院长刘晓海主持。  


李宇明教授做主旨报告  


李宇明教授在题为《濒危(语言)文字保护的新路径》的报告中,介绍了北京语言大学与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日内瓦大学合作开发“东巴文启蒙慕课”的背景和主要过程。他指出研发“东巴文启蒙慕课”有两重意义:一是通过学习东巴文,帮助人们了解人类是如何发明文字的,了解人类先民的生活和思维;二是探索了濒危语言文字保护的新途径,即通过让非母语人学习此语言和文字而使其得以流传。他认为要真正了解和认识一种文字和它所记录的语言,需要了解和理解创造它、使用它的人民,因此他希望有更多人能够到中国云南丽江纳西族人民生活的地方去看看。  


参会专家  


墨磊宁教授在报告《数字时代保护濒危语言》中指出,二十一世纪以来,语言消亡与数字鸿沟已形成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将弱势语言推向边缘化与灭绝。他提出了语言文字如何适应数字化时代这一重要话题,分析了中国的打字法和输入法是如何突破困境成功适应数字化,并认为应当把汉字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其他数字弱势文字。他介绍了斯坦福大学"新旧媒体语言包容与保护计划"项目,指出项目旨在推动实现所有数字弱势语言的数字化应用。 

在《东巴文启蒙慕课:从何处来?是什么?往何处去?》报告环节,王珏博士首先详细介绍了社群互动理念下东巴文启蒙慕课的设计思路和课程样态,指出本项目在设计之初即重视学习社群的构建与多语环境的营造,致力于推动跨语际、跨文化的知识共建,从而实现对濒危语言和文字的“活态”保护和传承;然后白乐桑教授进一步阐述了基于东巴文启蒙慕课所提出的“第二文字教学”这一全新理念,他指出应当将以文化象征为主的文字体系纳入跨文化理解与文化认知建构的教学框架之中,主张文字不仅是语言的载体,也可作为相对独立于语言体系的文化符号系统与学习对象。 

Laurent Gajo教授和王珏博士的报告《全球化与语境化中的多元语言:以MOOC为例》认为,在不同的视角下对多语主义的理解方式存在根本差异,多语主义可以提升不同语言背景学习者对知识的可及性,东巴文启蒙慕课提供四种(法语、英语、汉语和德语)教学语言,除了旨在扩大受众,还为了尝试超越以英语等强势语言为中心的单语方法。此外他们还指出多语化慕课超越了垂直教学逻辑,构建起水平交叉的动态网络,既可以作为教学实验,也可以成为语言文化批判反思的新空间。

 Thomas Szende教授在《外语教学:跨文化体验》报告中,总结了一些对任何语言的教学都非常重要的现象:1. 任何文化参照系统都隐含现实的某些方面,这些现实被特定社群的成员接受并传播;2.任何交际情境都可能催生特定的语言实践,而在多数情况下,非语言情境会强制形成某种程式化的语言使用模式;3.文化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一系列符号、神话和信仰,它们滋养着人们思考、占有和诠释现实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一个关于外语习得过程中文化事实地位的总体理论框架。 

陈双新教授在报告《延续、停滞还是转轨?数字化时代汉字发展演变刍论》时指出,数字化让汉字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汉字的发展演变规律因之发生变化,因此需要梳理开辟新的研究方向,要在汉字学学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及时开展研究和建设,务必跟上时代的脚步。 

Tim Brookes先生在报告《拯救世界濒危文字》时指出,学术界对文字消亡现象研究的不多,对少数民族文字系统的保护更是关注寥寥,他具体介绍了"濒危文字项目"(2010年成立于美国)和“全球文字保护联盟”“新文字孵化器”“文字守护者网络”等多家学术机构与非营利组织,为应对文字濒危所开展的系列行动。 

在本次论坛的最后环节,主持人宣读了《数智时代保护世界濒危文字资源之安阳倡议》全文,与会报告专家上台合影见证了《倡议》发布。该倡议强调了文字对于人类的重要价值以及文字在数智化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涉及理念认识、路径选择、应对方法等方面的5条具体建议,号召学术界、产业界、政界、社会各界共同加入,为保护濒危语言文字资源,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与会专家合影      


附:《数智时代世界濒危文字资源保护之安阳倡议》全文  

语言文字,记录了人类的历史和生活,蕴含着人类的认知与智慧,书写了人类文明皇皇巨著,促进了人类的交往与合作。目前全世界正在使用的语言约有六七千种,正在使用的文字约有300种。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一些语言和文字逐渐趋于弱势,在信息空间中被边缘化,甚至被弃用,逐步走向濒危和消亡。与此同时,在数智时代不断迸发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也可以为保护濒危语言文字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

 抢救濒危语言和文字,抢救其所记录的人类文明,是人类的共同责任。而能否成功,则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如何选择、如何应对。为此,我们共同提出如下倡议:

 1.应认识到每一种语言文字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每一种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财富。

 2.若想科学有效地保护世界濒危语言文字资源,需要系统性地开展资源记录、保存、开发、利用、研究等工作。

 3.在保护濒危语言文字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要注意将以人为本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

 4.要编辑并动态更新世界文字目录,最好为每一种文字都进行计算机国际编码,使所有文字均可在信息空间使用,这是它们不在数智时代被淘汰的必要条件。

 5.我们将不断探索通过非母语人学习的方式,让濒危语言文字得以流传,得到保护。为此,需要在教育理念、学习内容、课程形态、教学模式、学习环境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创新。 

本倡议内容是开放的、动态的,欢迎学术界、产业界、政界、社会各界同仁加入,为保护濒危语言文字资源,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智慧和力量。


  • 联系电话  : 010-82303926
  •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 邮编  :100083
  • 学院微信公众号

    团学公众号-言科青语

    Copyright © 2025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