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21 访问次数:次
2023年11月9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黄树先教授在综合楼1211会议室为师生们带来了主题为“比较训诂探索”的精彩讲座。该讲座为语言科学院十周年院庆系列讲座暨章黄所学术论坛,由语言科学院章黄学术理论研究所主办,章黄学术理论研究所所长冯胜利教授主持。天津大学施向东教授、朱生玉老师、北京语言大学吴福祥教授出席讲座,另有校内外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讲座中,黄树先教授以文献研究对语言研究之重要性为开端,点明乾嘉-章黄学人对语言与文献密切关系的重视。黄教授指出,比较训诂是以传统的训诂学为主,依托汉语文献,采用传统的文献学方法对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同时引进汉藏比较、比较词义的理念和方法,动用跨语言比较的材料,作综合的研究。三者中,传统训诂处于核心位置;汉藏亲属语言的比较已有丰硕的成果,与汉语研究交融在一起,对于训诂研究大有裨益;词义比较则是跨语言的比较,运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梳理人类自然语言的语义发展,可以辅助汉藏语、早期汉语的研究。
接下来,黄教授还以具体例子的详实分析,展现了运用比较训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效力。例如,“若”的词义系统便可在汉藏比较、词义比较的辅助下得到更明确的揭示。“若”从草蔬义发展出择菜义,可从诸亲属语言——侗台语、傣雅语、西双版纳傣语、泰语中找到证据;发展出吃喝义,可从英语的grass、德语的Fressen/fressen中找到同样的词义引申轨迹;从择菜的选择之义又可发展出佳善、齐整义,德语klauben、英语select亦有之。黄教授还提出,比较训诂的设想之一是任何冷僻词都是由核心词派生而来的。例如,“飘漂”习见,而“摽𠬪”冷僻,实际上通过比较训诂的研究,“摽𠬪”均来自“飘漂”,“飘漂摽𠬪熛”等都有相同的来源和语义演变路径。
黄教授的演讲引发了在场师生关于如何在承继汉唐训诂传统、发扬乾嘉段王学风的基础上开展语言研究的热烈讨论。施向东教授指出,比较训诂的内在逻辑与同律引申有异曲同工之妙。吴福祥教授在选用不同语言的权威词典上提出了宝贵建议,并补充了邢公畹先生的深层语义对应的观点。冯胜利教授在回答提问时指出,字有字法,《说文》的小篆当时已成系统,与甲骨文之系统有别。最后,黄树先教授总结比较训诂要先从语言共性的角度入手,点明假借是用字层面的问题,语言层面的词不存在假借。
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让我们期待后续推出更多精彩的语言学专题院庆讲座,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学院微信公众号
团学公众号-言科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