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十周年院庆系列讲座暨章黄所语言学论坛(之四)——“从理必之学看汉语的隐性范畴”成功举办

     日期:2023-11-07      访问次数:

2023年10月26日下午,章黄学术理论研究所邀请台湾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蔡维天教授,为师生们带来了题为“从理必之学看汉语的隐性范畴”学术讲座。此次讲座在综合楼1211会议室举行,由章黄所所长冯胜利教授主持讲座,北京语言大学马秋武教授、施春宏教授、熊仲儒教授出席讲座,校内外众多师生慕名而来,并积极参与讨论。


讲座中,蔡维天教授以乾嘉学派所追求的“理必精神”作为开端,引出关于生成语法研究中的重要理设,即用“隐性范畴”(silent categories)来建构语句,表达“言内之意”,比如“那瓶酒醉得阿Q站不起来”句中,含有“使动”的言内之意,必然存在隐性的“让”在句法结构中运作,将主要动词“醉得”吸引上移,从而调整了表层语序,造就了句法和语义看似不协调的现象。句法结构中的隐性范畴(如隐性轻动词、隐性介词和隐性模态词)犹如天文物理学里提到的“黑洞”,虽然“看不见”,但可从语句的结构歧义(structural ambiguities)、虚词的隐现对比、句法-语义不协调等现象的观察与研究入手,不断圈定隐性范畴的“边界”,认识其使用条件与类型特质。


蔡教授还探讨了“来”“会”的多义性问题,并依“理必”预测汉语轻动词结构的综合性形态将会大量涌现,如已经出现的“被XX”、及物化、离合词等现象。最后,蔡教授总结指出,对汉语结构的研究显示,句法分析的背后一定要有历史演进的意识,可以从方言的比较研究中考察句法与语义的关联、从语法化角度来厘清“一词多义”现象,并从生成语法角度提出合理解释。

讲座最后,冯胜利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指出结构本身就是隐性的,科学研究就是要发现隐性的范畴和结构,并强调这是做形式句法研究的核心,同时也要关注历史、方言及语言接触,要在实践中去验证理论,这本身就是“理必”精神。马秋武教授提出关于生成语法“格”(case)与隐性范畴之间关系的问题与蔡教授进行讨论,熊仲儒教授也谈了由此次讲座生发出的运用生成语法开展汉语研究的体会。参会的同学们积极向蔡教授请教问题,蔡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与回应,加深了师生们关于讲座内容的理解。讲座结束后,很多同学意犹未尽,继续向蔡教授请教相关问题,大家均表示从中获益良多。

9eb25f51cfdb68c768b96747b6b27d5


  • 联系电话  : 010-82303926
  •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 邮编  :100083
  • 学院微信公众号

    团学公众号-言科青语

    Copyright © 2025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