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9-21 访问次数:次
北京时间2023年9月19日18点30分,应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之邀,法国语言学专家,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和东亚语言研究所(CRLAO)一级正教授,高等研究应用学院(EPHE)一级教授Guillaume Jacques(向柏霖)教授为师生们带来了题为“跨语言视角下的意动范畴”的学术讲座,该讲座是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十周年院庆系列讲座的首场,现场气氛热烈。
讲座由语言科学院主办,语言科学院院长曹文担任主持,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主任杨永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敕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龙国富、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覃凤余、我院历史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福祥、语言资源研究所黄晓东教授等嘉宾出席,校内外共计300余位师生积极参与。
在讲座中,向柏霖教授先将古代汉语中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及四声别义现象同Lakota语中的意动形态进行对比,引出了“意动范畴(estimative)”所具备的三类语义要素:意动者(estimator)、被意动者(estimee)及参数(parameter)。他指出,古代汉语除去使用意动助动词外,很可能也具备意动形态。
接着,向柏霖教授利用不同语言材料,详细阐释了意动态的基本类型特征。他指出,跨语言中的意动结构可根据意动者和被意动者的论元差异被分为直接意动和间接意动结构,并进一步指出意动动词具有可控和非可控的语义差异,意动标记具有专用和非专用的使用差异。
向柏霖教授随后从跨语言的角度对意动标记的历史来源进行了推测。他提到,意动标记很有可能从使动态、应用态、愿望式、名词/形容词/副词编入及动词化标记发展而来。同时,向教授通过详细的材料分析,总结了意动范畴表达的两条普适性:一是如果某个语言采用一个或几个感觉动词词根来表示意动范畴,那么其中至少有一个词根是视觉动词“看”;二是如果某个语言有专用的意动态标记,那么这个语言也有专用的使动态标记。
最后,向柏霖教授总结了跨语言中意动结构的三类语义来源:“认为;当作”义、“称呼”义和“对待”义。向教授鼓励大家发掘不同语言的材料,尝试提出正例和反例,从而推动意动范畴的深入研究。
向柏霖教授的报告引发了线上线下参会师生的热烈讨论。向教授针对“意动范畴能否归为评价形态的子类”“如何从形式上区分意动动词和认知动词”“如何确保二手语料的准确性”等问题作了详细解答,鼓励中国学者从跨语言的视角研究汉语,并强调语言描写、方言研究、民族语研究与历史语言学的结合。本次院庆系列首场讲座在热烈的交流和掌声中结束,让我们共同期待后续更多精彩院庆活动。
学院微信公众号
团学公众号-言科青语